今天是:
 
用户名:
密 码:
 

温州离地震有多远

温州离地震有多远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2008年5月12日。一个震惊世界的黑色星期一。

  这一天,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里氏8级的地震所释放出的巨大力量,制造了一起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惨剧——四川汶川等地的黎民苍生被无情肆虐!顷刻间,家园轰然倒塌灰飞烟灭!瞬间里,骨肉生离死别阴阳相隔!

  这是人类无法承受之痛!更是永远难以忘却之痛!

  虽然,温州与汶川相隔1800余公里,但这一次地震让我们感到了震撼;

  虽然,温州地处少震弱震地区,但离频发地震的台湾岛仅三四百公里;

  因此,我们不禁想问,温州处在什么样的地带上?这种切肤之痛,在温州有可能发生吗……

  温州属少震弱震区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该带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

  而欧亚地震带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此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中,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像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它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破坏性巨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在20世纪,导致人员死亡在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发生两次,却都落在中国境内,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

  因此,我国也成了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在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的大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地区,周边震源的影响程度如何呢?

  温州距离我国地震活动频度最高、强度大的台湾海峡地震带仅三四百公里。台湾地震带是我市周围几个震源区中对我市最具威胁的地震带,这是因为该带的地震强度大,发震的频率高。

  据统计,温州地震台自1977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在全球地震中,台湾地震约占40%以上。近三十年来,使温州有较强烈有感的外地强震共23次记录,其中来自台湾的影响达17次。威力可窥一斑。

  此外,温州所处地带北有南黄海震区,南有东南沿海地震带。

  温州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过这些震区强震的波及。这就是所谓的温州历史地震。它包括发生在温州本地的地震与曾经使温州本地遭受破坏性或强烈有感的外地强震两种情况。

  据有文字记载的资料统计表明,浙江历史上共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1起,其中有3起在温州,分别为1813年10月17日在温州发生4.8级地震、1960年7月21日在平阳南麂海域发生5.0级地震以及1926年6月29日在浙闽交界以东海域发生的5.3级地震。

  市地震局提供的资料还显示,从1133年以来的系列资料统计,历史上温州及附近海域共发生过有感地震30多次,这些地震在乐清-温州-瑞安一带形成密集,自西向东,具有震源浅、震感明显的特点。

  近日,有本地网民在网上发帖称“温州地处地震带”。网上还贴了一幅相关的地震带分布图,图上标注温州在地震带上的大致位置。

  对此,市地震局有关人员解释称,我市处于一个特殊构造部位上:受到本地区地震构造的控制,历史上本地曾发生破坏性地震;具备软土地基的地质条件,极容易遭受外地强震的远场波及影响。研究表明,软土地基的地质条件对地震波有放大作用。因此我市还是属于少震弱震地区。

  如何正确看待前兆

  据《中国地震史话》(唐锡仁编著)一书称,中国历史上对地震宏观前兆有着丰富的记载和认识,其中涉及地声、地光、前震、地下水异常、气象异常、动物异常等多个方面;像张衡的地动仪,早在东汉时期即以准确的感应而著称,它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地震仪。

  据介绍,地震预报这门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并不低,1975年2月4日的中国海城地震,被世界公认为史上唯一一次准确预报,就是中国人做出的。对于震前预兆,其实也不是没人研究,但类似灾前动物异常,并不能体现一一对应的规律,这是最大的难点。像山塘失水,那是发生在江苏某地,与震区相差很远!类似的大地震,好几十年才发生一次(如位于成都之北、岷江上游的迭溪,在1933年8月25日曾发生7.5级地震),其发生的概率相当低,可供研究的样本本身就不足,因此很难达到实际的效果。但还是有专家学者在为此努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地震大多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但对于地壳,就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花费巨额的资金和力量,目前其最大钻探深度也仅12公里。也就是说,震源还是处于无法直接探测地带。因此,人们只能通过在地壳表层布设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水位、水化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动物宏观等观测手段,间接探测地壳深处的变化情况。

  另外,具有破坏性的7级以上的地震,虽然全球每年平均发生10多次,但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区,而在有稠密观测台网的地区却发生得比较少。这也使得地震预报实践机会显得少些。这也就是截至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的原因所在。

  防震之弦不可松懈

  据我市地震局有关人员介绍,我市在各县(市、区)共布有10余处相关观测站点,其中包括用于地震预报的前兆台;用于测震中、震级及发震时间的测震台等多种有关地震的监测手段,在全国同级别城市中算是相当齐全的。始建于1975年的温州地震台,隶属于浙江省地震局,为国家基准地震台站。

  “九五”被列为国家台数字地震台。1999年12月完成了仪器安装,通过卫星将地震数据传到国家数字台网中心。2000年4月,通过专线将地震数据传至省局台中心。

  这些手段能对地震做出一些中长期的预报,也就是“某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可能会发生某级的地震”之类,但准确到某时某地会发生多大的地震,却是做不到的,它与实际的防震效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对此,也有媒体发表文章称,像绵竹大规模蟾蜍迁徙这种现象,也许吻合了地震局内部可能存在的某份对川北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只是可能而已,没有也不能算错),但地震局能据此就要求政府命令川北地区的几千万人民,在三个月内露宿街头,且不进厂房、办公楼上班么?这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加强大家的防震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显得非常重要。这位工作人员称,不能认为这个地方历史上从未出现大地震就放松警惕,历史上不出现地震的地方,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不会出现。平时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的积累,面对地震发生时不能恐慌,特别是在遇震时要镇静,采取就地避震。另外,大家对房子的装修要慎重,不能轻易改变房子的建筑结构。

  据了解,地震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因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人们对科学防震避震知识的缺乏。比如因地震造成了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火灾等诸多情况往往成为继地震之后的又一轮恶梦。1933年8月25日迭溪7.5级地震,坠落的土石堵塞岷江形成三个“堰塞湖”,到10月9日下午大坝终于溃决,湖水以六十米高的水头,怒涌而下,使沿江两岸遭受了洪水的浩劫。

大庆网安:B416 版权所有:大庆市温州商会  [黑ICP备09026950号]  技术支持: 卓创科技

黑公网安备 23060302000050号